长安大学定点帮扶案例获评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发布时间:2023-12-12 11:19: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经过学校申报、现场展示和集中评选,长安大学申报的精准帮扶项目《数字赋能—金蝎养殖有科技,“指尖农业”添动力》和乡村振兴育人项目《“红绿结合”双向赋能—长安大学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入选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数字赋能—金蝎养殖有科技,“指尖农业”添动力》是建筑工程学院党委针对湘河镇蝎子养殖产业痛点,研发“湘河镇蝎子基地无线远程监控系统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处理大棚内金蝎的生长环境和情况,促进蝎子产业丰产增收。《“红绿结合”双向赋能—长安大学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思政课教师深挖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将思政育人“红”的底色与乡村振兴“绿”的特色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有效路径。

精准帮扶项目

数字赋能—金蝎养殖有科技,“指尖农业”添动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强农离不开科技,要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长安大学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数字化赋能帮扶县产业发展,将帮扶县地域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数字+产业”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数字赋能

商南县湘河镇湘河社区是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结对帮扶单位。湘河镇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镇,耕地面积不多,自然经济条件较差,林地条件差,群众致富项目少。长安大学作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发挥二级分党委结对帮扶优势和学科力量,充分结合湘河镇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通过投入帮扶资金,谋划产业发展,以及争取政策支持等方式,全力推动湘河镇发展特种养殖业。其中的蝎子、五步蛇等养殖业已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而蝎子养殖最具代表性。

2016年以来,蝎子养殖为农户带来了收益,但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在养殖过程中对温湿度的控制精度低,而温度和湿度,尤其是湿度,对蝎子的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影响,如果蝎子养殖全部依赖人工投喂,无法保证温度和湿度的精度。另一方面,蝎子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蝎子市场供不应求的供需不平衡状况迫切需要得到破解,蝎子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提高。

指尖农业科技助农

针对蝎子养殖产业痛点,学校专家教授团队多次前往商南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瓶颈,经过不断地研究测试,成功研发“湘河镇蝎子基地无线远程智慧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控蝎子大棚环境,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促进蝎子产业丰产增收。

湘河镇蝎子基地无线远程智慧监控系统可实现环境监测、定时控制、阀门水泵控制以及温湿度预测等功能,实时监测蝎子大棚内温湿度,记录历史温湿度数据,为神经网络预测提供依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高效预测未来大棚内的温湿度情况,为提高蝎子产量提供智控信息。小小手指,能够产生大大的能量,这就是“指尖上的农业”。

帮扶与人才培养同题共答

长安大学始终坚持产业帮扶、科技帮扶与人才培养同题共答。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蝎子智慧养殖项目,既提升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中贡献“小我”的使命担当。在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长安大学作品《兴蝎乡荣——远程AI智控大棚养殖环境的“指尖农业”》获得红旅赛道省级银奖的好成绩。长大师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探求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真学问”,解决“真问题”,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科,力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课题做到田间地头。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一个落地解决方案,项目将在商南县木耳、灵芝、茶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对未来商南县智慧养殖的标准化体系构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未来,长安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拓展育人资源,突出合作共建,推动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育人项目

“红绿结合”双向赋能—长安大学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

长安大学在定点帮扶商南县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当地实际,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深挖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以点带面,将思政育人“红”的底色与乡村振兴“绿”的特色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有效路径,形成了“高校+乡村”共建共享共赢的育人新格局。

挖掘+保护,建设好一个阵地

位于商南县清油河镇的“刘家花屋区苏维埃遗址”是共产党在商南县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曾是红25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指挥所。学校分两期建设改造“刘家花屋”,从资金、人力、规划设计、史料完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修缮建筑,保留其徽派风格;走访革命烈士后代,搜集先烈事迹,创作剧本、书写诗歌、拍摄纪录片,建成“刘家花屋红色文化陈列馆”。以红色文化陈列馆建设为契机,拓展到商南县全域,搜集当地红色文化资料、影像,出版《红色商南》革命事迹口述史,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建成后,先后接待400多个党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定期举办驻村“第一书记讲党课”等活动。陈列馆如今已成为商南县红色教育示范基地。

传承+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根植“红”文化,做好时代“新”传承,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及其背后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时代价值,以短视频、纪录片、讲座、红色知识故事化解读、红色故事多媒体呈现,更加丰富立体地展示红色文化内涵;以现场教学、深度体验、理论宣讲、政策阐释等形式,把思政课上在红色土地上。红色资源逐步“热”起来、红色精神更加“火”起来!如今,陈列馆及其周边已成为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繁荣群众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成效被学习强国等核心媒体报道10余次,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长大智慧与力量。

创新+实践,拓展育人深度广度

在学校的号召下,广大青年学子纷纷走进乡村振兴一线,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规划设计、走访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宣讲、乡村支教等,在实践中感知中国精神、感悟中国力量。十二年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130多人轮流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累计支教服务时间超过8万小时,直接教育学生超过6000余人,帮扶困难留守儿童超过1200人,已经成为当地教育力量的有效补充,成为留守儿童第二个家,支教团成员也被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大学生妈妈”。学生结合乡村振兴的各类项目也取得丰硕成果:获“挑战杯”等科创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国家级奖项20多项,广大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提升了能力、实现了价值。

共建+共创,促进共享共赢

以红色文化阵地为依托,学校与当地搭建了5个共建共享平台:支部共建平台、文化产业开发平台、干部教育和技术培训平台、理论宣讲平台、志愿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成为长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学生校外实践的主阵地、立德树人的大舞台,通过与当地深度合作,把长大丰硕的教育成果写在商南的大地上,高校教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得到充分激发,达到了以思政育人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反哺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党建+乡村振兴帮扶”深度融合,组织开展27个分党委、党总支与商南县10个镇(办)党委、25个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党建引领和学科资源优势,通过支部共建、党员联育、活动联办、项目支持、“一村一品”创建等,推进党建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次申报的2个项目就是各分党委、党总支中帮扶过程中总结出的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

 (图文/长安大学)